西医治疗: 调整脂质代谢是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和研究热点,新的药物不断涌现,临床可选用以下药物:
1.氯贝丁酯 口服每日3~4次,每次0.5g,以后酌情减量维持.其降血甘油三脂的作用强于降胆固醇,并使hdl增高,减少组织胆固醇沉积;降低血小板粘附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减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少数病人有胃肠道反应.皮肤发痒和荨麻疹,以及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增高和肾功能改变.同类药物还有非诺贝特,每日3次,每次100mg;益多酯每日2次,每次250mg:吉非罗齐每日2000mg,分次服;必降脂每日2~3次,每次200mg等.
2.烟酸 口服每日3次,每次剂量由0.1g逐渐增到最大1.0g.有降低血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增高hdl以及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可引起皮肤潮红、皮肤发痒、咽部不适等副作用,长期应用要注意检查肝功能.同类药物有烟酸肌醇酯,口服每日3次,每次0. 4g等.
3.不饱合脂肪酸 抑制脂质在小肠的吸收和抑制胆汁酸的再吸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在玉米油、豆油、米糠油、红花油中含量较高.药用有亚油酸丸,每日3次,每次300mg,易有胃肠道反应.用亚油酸乙酯1.5~2g,每日3次.胃肠道刺激则较轻.从鱼类提取的多价不饱和脂酸制在临床中试用,显示有一定的作用.
4.胆络胺 为阴离子交换树脂,服后吸附肠内胆酸,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加速肝中胆固醇分解为胆酸,与肠内胆酸一起排出体外而使血胆固醇下降.每日3次,每次4~5g,易有便秘等肠道反应.同类药物有考来替泊、降胆葡胺等.新制剂用微粒型,作用快而副作用少.
5.普罗布可 口服500mg,每日2次,阻碍肝脏中胆固醇的乙酰乙酸酯生物合成阶段,而起降低血胆固醇的作用.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头痛、眩晕等.
6.谷固醇 为结构与胆固醇近似的植物固醇,口服20%混悬液20~30ml,每日3次饭前服,能抑制小肠吸收胆固醇,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
7. 维生素 维生素c, 每日至少1g,口服或加入25%葡萄糖液20~40ml内静脉注射,可能有加强肝脏排出胆固醇的作用.维生素b6,通过参与脂肪代谢中的亚油酸转变为花生四烯酸过程而起降胆固醇的作用,每日3次,每次50mg口服.泛酸的生物泛硫乙胺,每日3次,每次200mg;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e,每日3次,每次100mg;可能均有降血脂作用.
8. β羟β甲戊二酰辅酶(hmg一coa)还原酶抑制剂lovastatin,20mg每日2次;synvino-lin,40mg,每日2次.
9.其他 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可进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斑块激光旋切及动脉内支架等介入性治疗,以恢复动脉血运. 中医治疗: 1.痰浊内阻:治法:化瘀,降浊,燥湿.
方药:二陈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橘红、茯苓、生姜、甘草、泽泻、茵陈.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功专燥湿化痰;橘红理气燥湿,气顺则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饮,既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泽泻、茵陈利湿降浊;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降浊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泽泻、茵陈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泽泻可明显抑制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若脾虚痰盛者,可加炒白术、党参益气健脾化痰;痰热明显者,加竹茹清热化痰;大便结者,加大黄通腑降浊.
2.气滞血瘀: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方中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养血;柴胡、赤芍、甘草、行气和血;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合枳壳则升降气机而宽胸;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诸药配合,使血活气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在改善脂质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抗血小板凝集和对斑块的消退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胁肋胀痛明显者,加青皮、白芥子,以增强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气郁日久化火者,加山栀、丹皮、川楝子以清热疏肝调气.临证若为气虚血瘀,症见疲乏无力,活动后气短,嗜睡懒言,易汗出,面色少华,舌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涩,治宜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人参、地龙、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等.
3.肾精亏虚:治法:补肾填精.
方药:右归丸加减.药用熟地、山药、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菟丝子、枸杞、杜仲滋阴益肾,养肝补脾;肉桂、附子、鹿角胶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以期“阴中求阳”,达到培补肾中元阳之效;当归补血养肝.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填精之功.
按此分型,是为了辨证治疗的需要,但临证常肾虚、痰浊、瘀血兼见,只是以某一病理变化为主而已.如痰浊为主者,多合以肾虚、血瘀,治疗上以化痰降浊为主,兼以活血补肾.而以肾虚为主者,多兼有痰浊、瘀血.因此,临证应用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