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甲肝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所有人群

有传染性["粪口传播"]

常见症状:食欲减退、全身乏力、肝区痛、肝肿大、肝功能异常
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1.急性黄疸型
(1)潜伏期 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持续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在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以后,粪便中有大量的hav排出,潜伏期的患者的传染性最强.
(2)黄疸前期 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3)黄疸期 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4)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igg介导的免疫系统建立.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有轻压痛和叩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月内恢复.
3.瘀胆型
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原发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该病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
本型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4.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5.重型肝炎
较少见.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
6.暴发型甲型肝炎
本型占全部病例的0.1%~0.8%,但病死率甚高,达50%.本型起病甚急,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1.其他各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ebv性肝炎、cmv性肝炎,均可出现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主要依据特异性血清学检查,特别是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极相似,更需要特异性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2.中毒性肝炎
各种全身性感染均有可能出现肝肿大、黄疽、肝功能异常等.但均有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证据,且随原发病痊愈而恢复,血清抗-hav、igm阴性等特点可鉴别.

甲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治疗以一般及支持治疗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强调早期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减退,可逐步增加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急性黄疸型肝炎宜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起病后3周)满,临床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在17.1u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2 倍以下时可以出院,但出院后仍应休息1-3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半年-1年.

好评医生-甲肝
更多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营养不良性肝硬化、水痘、甲型肝炎、麻疹、传染性疾病、肝病、乙肝、流行性腮腺炎、药物性肝病、细菌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排卵期出血、肿瘤、霉菌性阴道炎、多囊卵巢综合征、流产、痛经、输卵管妊娠、盆腔炎、绝经、宫颈疾病、尿路感染、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疖肿、子宫肌瘤

相关文章-甲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