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以往所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经血行感染者称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通过粪-口感染的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近年来经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证实上述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引起病毒性肝炎者有二种类型,前者称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后者称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947年mac cal1um首次提出甲肝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及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的名称,用于区别两种不同的肝炎.1955年开始用酶学检测,为肝炎病毒感染提供了较敏感的标志.
1965年b1umberg等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之后,hbv的研究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1977年rizzetto人证实了有丁型肝炎病毒(delta agent)与hbv同时存在.1989年9月东京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丙型肝炎及其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
1989年reyes等首先从实验感染戊型肝炎(hev)缅甸株(burms strain b)的猕猴胆汁中提取hevrna.
1991年以后分别报道了墨西哥、印度、巴基斯但hev的基因结构.
1992年公布了中国hev基因结构.在印度新德里、中国新疆等多次发生戊肝流行.有部分肝炎病人无法查明已知的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因此有学者采用排除法将此类情况列为己型肝炎(hepatitis f virus, hfv),并试图从上述病人中发现可以传染灵长类动物的hfv,但迄今尚未获得成功.其后又考虑另一种肝炎,即庚型肝炎(hepatitis g virus,hgv).后来经多方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示合胞体巨细胞的形成可能是病毒感染的结果.因此所谓庚型肝炎,系巨细胞病毒肝炎(giant- cell hepatitis, hepatitis g virus, hgv).此外,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及麻疹病毒均属副粘病毒,这些病毒可引起肝炎.早在80年代就发现成人麻疹病毒感染后,肝炎发生率高达80%.因此肝炎病原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若用新技术、新方法(含分子生物学技术)不能检测出甲、乙、丙、丁、戊5型已确认的肝炎病毒时,应通过多方面检测,确定其它引起肝损伤的病原.

无特定的人群

有传染性["性传播", "垂直传播",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其他"]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黄疽等,有的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少数人发展成为重症肝炎,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昏迷,肝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继发性感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可能.

1.肝功能检测
(1)血清酶学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在肝细胞中的浓度比血清高104倍,只要有1%肝细胞坏死可使血清浓度升高1倍,急性肝炎阳性率达80%~100%.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心肌中浓度最高,故在判定对肝功能的影响时,首先应排除心脏疾病的影响.ast80%在肝细胞线粒体内,一般情况下,肝损伤以alt升高为主,若血清ast明显增高,常表示肝细胞严重坏死.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血清转氨酶增高的程度大致与病变严重程度相平行,但重症肝炎时,可出现胆红素不断增高,而转氨酶反而下降,即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坏死严重.
(2)血清蛋白检测临床上常把血清蛋白作为肝脏蛋白代谢的生化指标,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有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水平升高,且以γ-球蛋白升高为主.
(3)血清胆红素检测肝脏在胆红素代谢中有摄取转运,结合排泄的功能,肝功损伤致胆红素水平升高,除淤胆型肝炎外,胆红素水平与肝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
(4)凝血酶原时间(pt)能敏感反应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情况,肝病时pt长短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2.肝炎病毒标志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vigm阳性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抗-ha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①hbsag与抗-hbshbsag阳性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示已产生对hbv的免疫力.慢性hbs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②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③hbcag与抗-hbchbcag阳性提示存在完整的hbv颗粒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由于检测方法复杂临床少用.抗-hbc为hbv感染的标志,抗-hbcigm阳性提示处于感染早期,体内有病毒复制.在慢性轻度乙型肝炎和hbsag携带者中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均阳性具有高度传染性指标难以阴转.
分子生物学标记:用分子杂交或pcr法检测,血清中hbvdna阳性,直接反应hbv活跃复制具有传染性.
(3)丙型肝炎由于血中抗原量太少无法测出,故只能检测抗体抗-hcv为hcv感染标记,不是保护性抗体.用套式反转录pcr法检测,血清hcv-rna阳性示病毒活跃复制具有传染性.
(4)丁型肝炎hdv为缺陷病毒,依赖hbsag才能复制,可表现为hdv-hbv同时感染,hdag仅在血中出现数天,随之出现igm型抗-hd、慢性hdv感染抗-hdigg持续升高,自血清中检出hdv-rna则是更直接、更特异的诊断方法.
(5)戊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检出抗-hevigm抗体,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滴度很低,抗-hevigg在血清中持续时间短于1年,故抗-hevigm、抗-hevigg均可作为hev近期感染指标.
(6)庚型肝炎rt-pcr技术可检测hgvrna,是hgv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毒血症的有效方法,抗-hgv的igm和igg抗体目前尚未成熟,存在检出率低且与rt-pcr结果不相符等特点.
3.肝穿活组织检查
是诊断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亦是诊断早期肝硬化的确切证据,但因为系创伤性检查尚不能普及亦不作为首选.
4.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超声检查应用非常广泛,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指标,已明确并可帮助肝硬化与肝癌及黄疸的鉴别.ct检查亦对上述诊断有重要价值.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确诊主要藉抗原,抗体测定,肝炎的诊断还必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加以综合分析而确定,必要时可作肝穿刺病理检查.
本病应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脂肪肝,阿米巴肝病等引起的血清转氨酶或血清胆红素升高者相鉴别,淤胆型肝炎应与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头癌,胆石症等)相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
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口服拉米夫定,血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转阴率达90%以上.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④其他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3.免疫调节剂
常用的有:①胸腺素α1(日达仙) 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②胸腺素 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③免疫核糖核酸 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导向治疗
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5.护肝药物
护肝药:①促肝细胞生长素 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②水飞蓟宾 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③甘草酸二铵(甘利欣) 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④腺苷蛋氨酸(思美泰) 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6.中医中药
辨证治疗对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如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       预后:
1.甲肝 为急性传染病,罕见慢性化病例,无病毒携带状态,临床表现不甚严重,大多数病人无症状呈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极少数可呈重型肝炎经过,但病死率明显低于乙、丙、丁型重症肝炎. 2.乙肝hb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 hbv慢性携带者达3.5亿人以上.我国成人hbv的感染率为42.7%~80.77%, hbsag携带者为10.9%,成人感染后约60%呈一过性亚临床型传染病,约25%呈急性肝炎发作,大多顺利恢复,少数急性感染者发展为严重的暴发性肝炎,且病死率高.约10%以上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反复发作后转为或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或肝硬化,若干年后可发展为肝癌. 3.丙肝急性和慢性丙肝的临床与其它肝炎相似,但不少急性肝炎呈隐性发病,表现为单项轻至中度alt升高.约40%~60%病人由急性转为慢性,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后者可发生癌变,约有13%的慢性丙肝病人不经肝硬化直接发展为肝癌.丙肝发展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机会较多.乙、丙重叠感染可明显增加癌变和重症化的发生率. 4.丁肝 丁肝只发生在hbv感染者中,极少单纯感染.与hbv同时感染者与自限性乙肝相似,随hbv感染终止而终止,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慢性化.但同时感染的肝损害及重症化比单纯感染者为著.重叠感染表现为多样化,可呈急性或慢性过程,后者可发展为慢性hdv感染,且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机会较多. 5.戊肝发病机理与细胞免疫有关.临床上大多数为急性起病,包括黄疸型和无黄疸型,经一段治疗可自行康复,少数患者呈急性重型或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经过,以孕妇为多见,病死率高达20%左右.

血液制品应予严格检测,如hbv标志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hbeag阳性者不可从事饮食行业,饮用水卫生管理及托幼工作.hbsag阳性的婴幼儿在托幼机构中应与hbsag阴性者适当隔离,hbeag阳性婴幼儿不应入托.

控制传染源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

好评医生-病毒性肝炎
更多
可咨询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慢性病毒性肝炎、营养不良性肝硬化、肝纤维化、肺结核、哮喘、肺炎链球菌性肺炎、肺癌、细菌感染、肺结节、咽炎、咳嗽性哮喘、肺炎球菌肺炎、急性鼻咽炎、小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气肿、瘢痕、病毒感染、支气管炎、肺大疱、支原体感染、支气管扩张、胃病、咽喉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神经痛、胸腔积液、慢性咳嗽、胸膜炎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酒精性肝病、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痔、肛裂、肛门瘙痒症、内痔、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混合痔、肛瘘、外痔、肛窦炎、肠癌、直肠前突、斜疝、疖肿、溃疡性结肠炎、肛乳头肥大、精索静脉曲张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病毒性肝炎、肝病、消化道出血、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痔、腹泻病、乙肝、便秘、慢性胆囊炎、肠炎、胃病、胃炎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感染性疾病、感染、细菌病、流感、细菌性阴道炎、慢性宫颈炎、排卵期出血、肿瘤、霉菌性阴道炎、多囊卵巢综合征、流产、痛经、输卵管妊娠、盆腔炎、绝经、宫颈疾病、尿路感染、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疖肿、子宫肌瘤

服务人次 0 好评率(--%)

擅长: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病、出血热、禽流感、妊娠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病、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痔、腹泻病、乙肝、便秘、慢性胆囊炎、肠炎、胃病、胃炎

相关文章-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