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医生

登录 注册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病人,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婴幼儿

常见症状:全身肌肉、骨骼酸痛、皮肤感觉过敏、嗜睡、腱反射消失、肌肉萎缩、肌肉疼痛、痉挛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14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四型.
1.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 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倍增长.
2.顿挫型 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此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曾观察到下列三种综合征:①上呼吸道炎,有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可有感冒症状,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②胃肠功能紊乱,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③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上述症状约持续1~3天,即行恢复.在早期可从咽部、粪便和血液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恢复期可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3.无瘫痪型 本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几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患者有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和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阳性.三脚架征(患者在床上起坐时两臂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和霍伊内(hoyne)征,(患者在仰卧位时,将其肩部提高可见头向后倾)亦可为阳性.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培养无菌生长).在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本型在临床上与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难以区别,需经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患者通常在3~5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之久.
4.瘫痪型 本型只占全部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的病变.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混合型4型,以脊髓型为最常见.
(1)前驱期:本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在儿童中以上呼吸道炎为主,在成人则为全身肌肉、骨骼酸痛及皮肤感觉过敏.经1~2天发热,再经4~7天的无热期,然后再度发热,进入瘫痪前期.双相热型主要见于儿童中的10%~30%病例.本期相当于第二次病毒血症阶段,脑脊髓液仍为正常.大多数病例,包括成年病例皆缺乏前驱期而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本期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肌肉疼痛、痉挛.发热贯穿于整个阶段,但体温并不很高.头痛波及颈部和背部,并可放射到两大腿.由于肌肉疼痛以致运动受限制和肌肉痉挛,往往造成瘫痪的错觉.偶有皮肤感觉异常、过敏或肌肉不自主痉挛.此时除出现上述的三角架征和hoyne征外,laségue征(膝关节伸直时,屈曲髋关节引起的疼痛)亦常阳性.约半数患者有颈部强直和kernig征阳性,并出现脑脊液改变,表明病毒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脑膜炎.患者可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或嗜睡.可有腹痛、便秘、鼓肠和尿潴留.本期通常持续3~4天,偶可短至36h或长至14天.罕见病例可缺乏此阶段而直接进入瘫痪期.
(3)瘫痪期:在发热和肌痛处于高峰时,突然发生瘫痪,或从轻瘫开始,逐渐加重.与此同时,脑膜刺激征逐渐消退.瘫痪属下运动神经元性质,表现为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肌肉萎缩、肌电图有符合脊髓前角病变的证据.瘫痪通常在48h内达到高峰,轻者不再发展,重者在5~10天内继续加重.疼痛呈不对称性,可累及任何一组肌群,可表现为单瘫、双瘫、截瘫或四肢瘫.在儿童中单侧下肢瘫最为常见,其次为双侧下肢瘫痪.在成人则四肢瘫痪、截瘫、膀胱功能失常及呼吸肌瘫痪较常见,而且男性比女性严重.此期持续2~3天,通常在体温下降至正常后即停止发展.
①脊髓型瘫痪:当脊髓的颈膨大受损时,可出现颈肌、肩部肌肉、上肢及膈肌瘫痪.当脊髓的胸段受累时,可出现颈部肌肉、肋间肌、上腹部肌肉及脊椎肌肉瘫痪.两种情况下皆可出现呼吸困难.当脊髓的腰膨大受累时,可出现下肢、下腹部及下背部肌肉瘫痪.在瘫痪发生后头2周,局部常有疼痛感,进入恢复期逐渐消失.
在瘫痪的早期,腹壁和提睾反射可有短时间(或在整个病程中)消失,通常不出现锥体系受累的病理反射.早期常有皮肤感觉过敏,但感觉并不消失.重症者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现象,如心动过速、高血压、出汗及受累肢体发绀变冷等.躯干肌群瘫痪时出现头不能竖直、不能坐起及翻身等.膈肌和肋间肌瘫痪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浅表、咳嗽无力、讲话断续等.体检可发现胸廓扩张受限(肋间肌瘫痪)和吸气时腹部不外凸而反内凹.x线透视可见吸气时横膈上抬的反常现象(膈肌瘫痪).膀胱肌瘫痪时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肠肌和腹肌瘫痪时由于患者不能自动排便可出现顽固性便秘,腹肌瘫痪时并可见腹壁局部突出和腹壁反射消失.
在瘫痪的第5~6天,随着体温的逐渐消退,瘫痪即停止发展,但在大约10%的病例,退热后瘫痪仍可继续进行至1周之久.
②延髓型瘫痪:延髓型瘫痪在瘫痪型中占5%~35%.约85%的病例在起病前1个月内有扁桃体摘除史.单纯延髓型的发生率不超过瘫痪病例的10%,而且多见于儿童,在成人则延髓型常伴有脊髓症状.由于病变在脑干所处的部位不同,可产生以下不同症状.
脑神经瘫痪:常见者为第Ⅹ和第Ⅶ对脑神经的损害,但其他脑神经如第Ⅸ、Ⅺ、Ⅻ、Ⅲ、Ⅳ、Ⅵ对也可波及.脑神经瘫痪多为单侧性.第Ⅹ对脑神经发生瘫痪时出现鼻音,流质饮食由鼻反流、口咽分泌物和饮食积聚咽部、呼吸困难、发音困难等.第Ⅶ对脑神经受累时出现面瘫.第Ⅸ对脑神经瘫痪时吞咽困难、进食呛咳.第Ⅺ对脑神经瘫痪时除吞咽困难外,尚有颈无力、肩下垂、头向前后倾倒等症状.第Ⅻ对脑神经被侵时也可出现吞咽困难,此外尚有舌外伸偏向患侧,以及咀嚼、发音等障碍.第Ⅲ和第Ⅵ对脑神经受累时可引起眼肌瘫痪、眼睑下垂等.
呼吸中枢损害:当延髓腹面外侧的网状组织受损时可出现呼吸障碍,如呼吸浅弱而不规则、双吸气、呼吸间歇加长、呼吸暂停等.缺氧现象最显著时脉搏细速(儿童病例的脉率可达200次/min左右)、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继以渐降;患者初躁动不宁,继神志模糊而进入昏迷.偶可发生惊厥.
血管运动中枢损害:当延髓内侧的网状组织受损时可出现循环衰竭现象.患者起初面呈潮红,心动过速或过缓,继而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并出现心律失常、四肢厥冷、皮肤发绀等,心脏搏动比呼吸先停止.患者常因缺氧而有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等症状,甚至出现惊厥.
③脑型:患者可单纯表现为脑炎,也可与延髓型或脊髓型同时存在.弥漫性的脑炎表现为意识障碍、高热、谵妄、震颤、惊厥、昏迷、强直性瘫痪等.局灶性脑炎表现为大脑定位症状,恢复期可出现阅读不能症、阵挛或癫痫样大发作等.
④混合型瘫痪:兼有脊髓瘫痪和延髓瘫痪的临床表现,可出现肢体瘫痪、脑神经瘫痪、呼吸中枢损害、血管运动中枢损害等各种不同组合.
(4)恢复期:急性期过后1~2周,瘫痪肢体逐渐恢复,肌力也逐步增强.一般自肢体远端开始,如下肢常以足趾为起点,继达胫部和股部.腱反射随自主运动的恢复而渐趋正常.病肢在头3~6个月内恢复较快,此后虽仍有进步,但速度则见减慢.轻者经1~3个月即已恢复得很好,重症常需6~18个月甚或更久的时间才能恢复.
(5)后遗症期:有些受害肌群由于神经损伤过甚而致功能不易恢复,出现持久性瘫痪和肌肉挛缩,并可导致肢体或躯干(由于肌群失去平衡)畸形,如脊柱前凸或侧凹、马蹄足内翻或外翻等.骨骼发育也受到阻碍,因而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与发育.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及瘫痪早期可见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不明显,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瘫痪第3周,细胞数多已恢复正常,而蛋白质仍继续增高,4~6周后方可恢复正常.
3.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是本病最重要的确诊性试验.起病一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集标本:间隔24~48小时收集双份标本(重量>5g),及时冷藏4℃以下送检,多次协和送检可增加阳性率.发病1周内,从患儿鼻咽部、血、脑脊液中也可分离出病毒.
4.血清学检查
近期未服用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患者,发病1个月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可帮助早期诊断;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本病初起时与伤风感冒相类似,故不易相鉴别,应沟通、结合流行病史、预防接种史、发病季节、详细询问,如见双峰热汗多,嗜睡,头痛,恶心,呕吐,咽痛等应疑为本病,本病尚应与痹证作鉴别,痹证多发生在冬春季,虽有发热、关节肿痛、活动障碍,但无瘫痪.

(一)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隔离,至少到起病后40天,避免劳累.肌痛处可局部湿热敷以减轻疼痛.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置,以防止手、足下垂等畸形.注意营养及体液平衡,可口服大量维生素c及b族.发热高、中毒症状重的早期患者,可考虑肌注丙种球蛋白制剂,每日 3~6ml,连续2~3天,重症患者可予强的松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滴,一般用3~5日,继发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
2.呼吸障碍的处理 重症患者常出现呼吸障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往往是引起死亡的主因.首先要分清呼吸障碍的原因(见表11-10),积极抢救.必须保持呼吸道畅通,对缺氧而烦躁不安者慎用镇静剂,以免加重呼吸及吞咽困难.及早采用抗菌药物,防止肺部继发感染,密切注意血气变化和电介质紊乱,随时予以纠正.
脊髓型麻痹 延髓型麻痹 肺部并发症 其他因素 由于颈胸脊髓神经细胞病变引起呼吸肌(主要为肋间肌及膈肌及胸廓辅助呼吸肌)瘫痪 ①第9~12对脑神经病变,引起咽部及声带麻痹、喉肌麻痹、呛咳、吞咽困难、口腔分泌物积聚和吸入等 ②呼吸中枢病变;引起呼吸浅弱而不规则,心血管功能紊乱(血管舒缩中枢损害)、高热(致氧耗增加)等 肺炎、 肺不张、 肺水肿等 剧烈肌痛、胃扩张,过多应用镇静剂,以及气管切开或人工呼吸器装置不当等
延髓麻痹发生吞咽困难时应将患者头部放低,取右侧卧位,并将床脚垫高使与地面成20~30度角,以利顺位引流;加强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及早作气管切开;纠正缺氧;饮食由胃管供应.单纯吞咽困难引起的呼吸障碍,忌用人工呼吸器.
脊髓麻痹影响呼吸肌功能时,应采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呼吸肌瘫痪和吞咽障碍同时存在时,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同时采用气管内加压人工呼吸.
呼吸中枢麻痹时,应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并给予呼吸兴奋剂.循环衰竭时应积极处理休克.
(二)促进瘫痪的恢复 促进神经传导机能的药物如地巴唑、如兰他敏等,效果不显,目前很少应用.在热退尽、瘫痪不再进行时,及早选用以下各种疗法:
1.针灸治疗 适用于年龄小,病程短,肢体萎缩不明显者.可根据瘫痪部位取穴,上肢常取颈部夹脊穴、肩贞、大椎、手三里、少海、内关、合谷、后溪,每次选2~3穴.下肢常选腰脊旁开1寸处,环跳、秩边、跳跃、玉枢、髀关、阴廉、四强、伏兔、承扶、殷门、季中、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溪、绝骨、风市、承山、落地等,根据瘫痪肢体所涉及的主要肌群,选有关穴位3~4个,每次可更换轮流进行,每天1次,10~15次为一疗程,二疗程之间相隔3~5天.开始治疗时用强刺激取得疗效后改中刺激,巩固疗效用弱刺激.可用电针或水针,每次选1~2穴位注射维生素b1、γ氨酪酸或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当归液(当归、红花、川芎制剂),每穴0.5~1.0ml.
2.推拿疗法 在瘫痪肢体上以滚法来回滚8~10分钟,按揉松弛关节3~5分钟,搓有关脊柱及肢体5~6遍,并在局部以擦法擦热,每日或隔日1次,可教家属在家进行.
3.功能锻炼 瘫痪重不能活动的肢体,可先按摩、推拿,促进患肢血循环,改善肌肉营养及神经调节,增强肌力.患肢能作轻微动作而肌力极差者,可助其作伸屈、外展、内收等被动动作.肢体已能活动而肌力仍差时,鼓励患者作自动运动,进行体育疗法,借助体疗工具锻炼肌力和矫正畸形.
4.理疗 可采用水疗、电疗、蜡疗、光疗等促使病肌松弛,增进局部血流和炎症吸收.
5.其他 可用拔火罐(火罐、水罐、气罐)及中药熏洗、外敷以促进瘫痪肢体恢复.另有报导应用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促进瘫痪较久的肢体增强肌力.畸形肢体可采用木板或石膏固定,以及用手术矫治.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

(一)自动免疫最早采用的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疫苗),肌注后保护易感者的效果肯定,且因不含活疫苗,故对免疫缺陷者也十分安全,某些国家单用灭活疫苗也达到控制和几乎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显着效果,但灭活疫苗引起的免疫力维持时间短,需反复注射,且不引起局部免疫力,制备价格又昂贵是其不足之处,但近年改进制剂,在第2个月,第4个月,第12~18个月接种3次,可使99%接种者产生3个型抗体,至少维持5年.

减毒活疫苗(sabin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目前应用较多,这种活疫苗病毒经组织培养多次传代,对人类神经系统已无或极少毒性,口服后可在易感者肠道组织中繁殖,使体内同型中和抗体迅速增长,同时因可产生分泌型iga,肠道及咽部免疫力也增强,可消灭入侵的野毒株,切断其在人群中的传播,且活疫苗病毒可排出体外,感染接触者使其间接获得免疫,故其免疫效果更好,现已制成三个型的糖丸疫苗,可在2~10℃保存5个月,20℃保存10天,30℃则仅保存2天,故仍应注意冷藏(4~8℃),2个月~7岁的易感儿为主要服疫苗对象,但其他年龄儿童和成人易感者也应服苗,大规模服疫苗宜在冬春季进行,分2或3次空腹口服,勿用热开水送服,以免将疫苗中病毒灭活,失去作用,糖丸疫苗分1型(红色),2型(黄色),3型(绿色),2,3型混合糖丸疫苗(兰色),及1,2,3型混合糖丸疫苗(白色),自2个月开始服,分三次口服,可顺序每次各服1,2,3型1粒,或每次服1,2,3型混合疫苗1粒,后者证明免疫效果好,服用次数少,不易漏服,故我国已逐渐改用三型混合疫苗,每次口服须间隔至少4~6周,最好间隔2个月,以防可能相互干扰,为加强免疫力可每年重复一次,连续2~3年,7岁入学前再服一次,口服疫苗后约2周体内即可产生型特异抗体,1~2月内达高峰,后渐减弱,3年后半数小儿抗体已显着下降.

口服疫苗后很少引起不良反应,偶有轻度发热,腹泻,患活动性结核病,严重佝偻病,慢性心,肝,肾病者,以及急性发热者,暂不宜服疫苗,有报告认为经人体肠道反复传代后疫苗病毒株对猴的神经毒力可增加,近年来普遍采用opv国家发现瘫痪病例证实由疫苗株病毒引起,大多发生在免疫低下者,故目前都认为减毒活疫苗禁用于免疫低下者,无论是先天免疫缺陷者,或因服药,感染,肿瘤引起的继发免疫低下均不可用,也应避免与服opv者接触,也有人主张这种病人宜先用灭活疫苗,再以减毒活疫苗加强,但多数主张只采用灭活疫苗.

(二)被动免疫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若与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小儿剂量为0.2~0.5ml/kg,或胎盘球蛋白6~9ml,每天1次,连续2天,免疫力可维持3~6周.

(三)隔离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20%漂白粉拦和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触者双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用0.1%过氧乙酸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

(四)做好日常卫生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