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常规
白细胞增多,一般在(10~20)×109/l(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常提示血液浓缩.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降低,出、凝血时间延长.
2.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尿量减少,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相对密度(比重)由初期偏高转低而固定在1.010~1.012,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尿/血肌酐比值常降至10,尿渗透压降低,使尿/血渗透压之比<1.5,尿/血尿素比值<15,尿钠可增高.
3.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气分析
血清钠可偏低,血清钾高低不一,少尿时血清钾可明显增高,休克早期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休克中、晚期常为代谢性酸中毒并发呼吸性酸中毒,血ph降低,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正常时血中乳酸含量为0.599~1.78mmol/l(5.4~16mg/dl),若升至2~4mmol/l表明为轻度缺氧,微循环基本良好,预后较佳;若血乳酸含量>4mmol/l说明微循环已有衰竭,已处于中度缺氧;若>9mmol/l则表明微循环已经衰竭,有严重缺氧,预后不良.此外,严重休克时,血游离脂肪酸常明显增高.
4.血清酶学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go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磷酸肌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cpk-mb均明显增高,尤以后者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分别达100%和99%,其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判断梗死范围和严重程度,休克晚期若并发肝功能损害可使丙氨酸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gpt)升高及相应的肝功能试验异常.
5.心肌肌凝蛋白轻链及肌红蛋白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测定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肌凝蛋白轻链增高,人类主要测定心肌肌凝蛋白轻链Ⅰ(lci),其正常值为(3.7±0.9)µg/l[(3.7±0.9)ng/ml],血、尿中肌红蛋白含量增高,其增高幅度与梗死范围呈正相关,且较血清酶学改变为早,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心肌肌钙蛋白(ct-nt,ctni)测定是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特异性极高的标志,正常人心肌肌钙蛋白i(ctni)正常值为<4µg/l,急性心肌梗死3~6小时即可明显升高,常超过165µg/l;心肌肌钙蛋白t(ctnt)正常值<1ng/l,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炎病、坏死时常可明显升高.
6.有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检查
休克晚期常并发dic,除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以及有关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黏附能力和聚集能力障碍,血块回缩缺陷等)外,可有以下改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常降低,凝血酶凝固时间与正常对照血浆比较相差>3s,全血凝固时间超过10分钟以上,凝血因子Ⅰ、Ⅱ、Ⅴ、Ⅷ、Ⅹ、Ⅻ均减少,由于dic常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尚可作以下检查以间接说明dic的存在,包括全血凝块溶解时间缩短(正常人72h内无溶解现象),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临床上常用的如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试验(3p试验)阳性,fi试验(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测定)正常参考值小于1:8,当其大于1:16时有诊断价值.此外,尚可作鞣酸化红细胞凝集抑制免疫试验、乙醇凝胶试验等,dic者常呈阳性.
7.血液流变学检查
休克时血流速度缓慢,有效血容量减少,毛细血管内血液淤滞,加上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和黏滞性增高,故测定全血和(或)血浆比黏度常增高.当合并dic时,初期呈高凝状态,其后纤溶亢进时可转为低凝.
8.微循环灌注情况的检查
临床上常用的指标有:
(1)皮肤与肛门的温差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而肛门温度不下降甚至增高,使两者温差增大,分别测定皮肤和肛门的温度,正常情况下前者比后者低0.5℃左右,当温差>1.5℃,则往往表示休克严重;当其大于3℃时,表示微循环已处于衰竭状态.
(2)眼底及甲皱检查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和小静脉扩张,严重时可出现视网膜水肿,甲皱检查通常在无名指甲皱部位,在特种冷光源照射的光学显微镜下,用肉眼观察皮下组织微血管的排列、形态及对刺激和加压后反应等.休克患者由于血管收缩,因此甲皱微血管的管襻数目显著减少,排列紊乱,血流缓慢,可有微血栓形成,血细胞常聚集成小颗粒状,甚至聚集成絮状物,在指甲上加压后放松时可见毛细血管内血流充盈时间延长等.
(3)血细胞比容检查当周围末梢血的血细胞比容比中心静脉血血细胞比容高出0.03vol(3vol%)时,则表明有外周血管明显收缩.
微循环的上述指标测定,对判定休克时微循环障碍严重程度,以及合理选择血管活性药物等均有参考价值.
9.心电图及心向量图检查
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有帮助,典型者常有病理性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必须指出,有20%~30%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无病理性q波(无q波心肌梗死),故应结合临床表现和血清酶学及心肌肌钙蛋白等有关检查作出诊断.一般认为,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80%左右,对估计病变部位,范围和病情演变均有很大帮助.因此,凡遇不明原因的休克,均应常规作心电图检查,以排除心肌梗死.
心向量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可出现qrs环的改变,出现st向量和t环的变化,qrs环改变主要表现为起始向量将指向梗死区的相反方向;st向量的出现表现为qrs环不能闭合,其终点不回复到起始点,自qrs环起始点至终点的连线为st向量的方向,且指向梗死区;t环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最大向量与qrs最大平均向量方向相反或qrs-t夹角增大,t环长/宽比例<2.6:1,t环离心支与归心支运行速度相等,心向量图仅在心电图难以确诊时,可作为辅助检查.
10.超声心动图和多普勒超声检查
无论m型或二维超声心动图,常能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受累的心室壁运动幅度降低或呈矛盾运动,而未梗死区域的心肌常有代偿性运动增强;当合并心室壁瘤,乳头肌功能不全,腱索断裂或心室间隔穿孔时,常有特征性超声征象,此时脉冲多普勒或连续多普勒可检出异常的湍流或紊流信号,对诊断室间隔穿孔和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颇有帮助,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的应用,与二维超声心动图相结合,在实时下可检出异常血流束,且能半定量估计室间隔穿孔和二尖瓣反流量的大小,对急性心肌梗死某些并发症的诊断价值颇大.此外,通过超声心动图可无创测定心功能,对估价病情也有帮助.
11.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心肌显像是利用某些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直接显示心肌形态的技术,因使用的显像剂不同有两类心肌显像方法:一类是能在正常心肌浓聚,反映有功能的心肌组织的放射性核素如铯131(131cs),铊201(201tl)等,如局部心肌血流受损,心肌细胞坏死或瘢痕组织形成,则无吸收此类放射性核素的功能,病灶处表现为无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冷区”,故称为“冷区显像”,另一类刚巧相反,能被新鲜梗死的心肌组织所摄取,而正常心肌却不显影,如90mtc-焦磷酸盐等,在病灶部位显示放射性“热区”,故称“热区显像”,核素心肌显像能直接显示梗死区的部位,大小和形态,显示病变较直观,是心电图和酶学等检查的重要补充,此外,通过核素心血管造影和血池显像,尚能对心功能状态作出评价.
12.x线检查
特别是计波摄影和选择性心室造影,对心肌梗死的病情估计有一定帮助,紧急冠状动脉造影不仅对确定心肌梗死相关冠脉病变有重要价值,也为溶栓疗法,经皮冠脉球囊扩张术和冠脉搭桥术提供资料.此外,床边x线胸片检查也可发现有无肺充血、肺水肿征象,以评价心功能状态,对鉴别诊断如肺梗死、心肌炎、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和并发症,如肺炎的发现,也有一定帮助,近年来通过其他显像技术,如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超高速ct(ufct)、磁共振和数字式减影心血管造影技术等,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以及与其他原因所致心源性休克的鉴别颇有帮助.
13.血流动力学监测
1970年研制成功顶端带有气囊的漂浮导管,克服了经典右心导管术的主要限制,使插管术更简便安全,且可在床边进行监测,对诊治心肌梗死并发泵衰竭(尤其是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起了一定作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